2025-09-12 人阅读
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正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2025年上海慈善周活动现场。 供图/上海市民政局
本报记者 高一村
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前夕,上海市民政局在2025年上海慈善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24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服务、社区慈善、应急慈善、慈善信托、福利彩票、慈善文化、慈善力量助力对口支援和乡村振兴、慈善监管等十个维度,全面展现过去一年上海慈善事业的各项成果。
上海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上海市接受慈善捐赠总额为81.37亿元,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塑造着上海慈善文化,播撒着申城慈善温暖。
■ 业务范围涵盖具有上海特色的诸多领域
《报告》指出,2024年上海市新增慈善组织35家,业务范围涵盖扶老济困、助学助教、儿童关爱、创新研发、人才培养、社区公益、文化艺术等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诸多领域。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共有慈善组织663家,其中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40家,5A级慈善组织34家。
《报告》显示,上海市慈善组织年末净资产合计277.6亿元,年度公益事业支出60.66亿元,其中年度公益事业支出超过1亿元的有11家。
■ 面向普通市民开展的慈善项目在增多
《报告》显示,上海市慈善组织2024年度共开展公益慈善项目8191项,年度受益对象5587.62万人次,项目总支出64.84亿元。
从服务对象看,重点关注老幼残及某类特殊人群,也有更多的慈善项目面向普通市民开展。从服务领域看,慈善组织开展慈善项目比较集中的领域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教育类、扶贫及社区发展类、社会服务类、公益事业发展类、医疗卫生类。
■ 社区基金会不断汇聚基层公益资源
《报告》指出,2024年,上海市深化探索慈善超市多元化经营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推广销售福利彩票、“零拷”国货商品,持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关注支持孤独症儿童实训和残障人士就业,在社区慈善款物接收与处置、困难群众救助关爱、慈善文化宣传等方面功能不断提升,不少慈善超市成为网红打卡地。
社区基金会不断汇聚基层公益资源,支持开展各类与社区民生密切相关的公益项目。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社区基金会总数达91家,年末净资产合计2.95亿元,年度收入合计7180万元,年度公益事业支出6335万元。
■ 鼓励慈善信托业务模式创新
上海市大力支持慈善信托发展,鼓励信托业务模式创新,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慈善信托备案办法》,依法规范慈善信托备案流程,提高慈善信托备案效率。
《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民政部门备案慈善信托18单,信托财产合计1.01亿元;其中,备案信托财产规模100万元以上的有7单,主要用于助学助教、扶老济困、乡村振兴等领域。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依法备案慈善信托累计57单,累计备案到账资金2.18亿元。
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备案的慈善信托全部设置了监察人,确保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 营造依法行善的慈善发展环境
《报告》指出,上海市民政局坚持“一手抓促进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营造依法治善、依法促善、依法行善的慈善发展环境。
2024年,市民政局深入开展新修改的慈善法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并入选本年度全市重点普法和依法治理项目;延长实施《上海市慈善组织认定和取消认定暂行办法》,规范完善慈善组织准入和退出机制;开展本市慈善组织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慈善组织行为;实施“阳光慈善”工程,督促慈善组织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完善公开募捐方案备案要求和管理措施,鼓励公众、媒体对慈善活动加强社会监督。
记者了解到,2025年上海慈善周活动期间,市民政局还发布了《上海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指引》,引导本市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社会公信力。
上海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市将更大力度引导、支持更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更大力度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着力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探索“慈善+”的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