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  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

养老关爱社会服务试点项目 ——守护人让”公益服务“变成”社区底色“

2025-04-27     人阅读

2024年9月,在四川凉山州普格县的青山绿水间,一支身着蓝马甲的队伍正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他们是"守护人"项目的志愿者,此行要去探望独居在村头的阿的莫莫老人。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志愿者们熟稔地开始打扫院落、检修电路,临走时不忘叮嘱:"嬢嬢,降压药要按时吃,后天我们带医生来给您复查。"这样的暖心场景,已经成为这个偏远山村最动人的风景。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发起的"守护人关爱服务困难老年人项目",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创新打造了"社区守护人"服务模式。项目开展以来,已为云南、四川两省4个县的350名困难老人筑起了一道温暖的守护屏障。这些守护者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老有所养"的深刻内涵。

政策引领公益力量参与养老难问题

四川省凉山州的养老困境是许多偏远地区老年人生活的缩影。这里80%以上的老人独自生活,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谋生;近九成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残疾老人比例超过70%;更令人揪心的是,近半数的老人坦言"有时一个月都说不上一句话"。

四川社工显凤对此深有感触,这位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协调志愿服务的"双面社工",带领团队持续关注当地特殊困难老人已有18个年头。她清楚地记得,有位独居老人摔伤后整整三天才被人发现,这样的遭遇在山区并不罕见。

这些困难老年人的多元需求,比如情感陪伴、健康管理、社交娱乐、社会参与等很难从政府、市场完全满足,需要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和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2024年,民政部也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为公益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方向。

从“找到人”到“培养人”

“志愿者不好找!”云南社工阿梅也预料不到寻找社区志愿者难度这么大。“社区推荐,社会组织推荐的志愿者,我们都试过了”,云南社工阿梅看到很多志愿者在报名后,了解到项目整体要求,打起了退堂鼓,纷纷退出了。最终云南社工阿梅只能依靠自己招募和熟人介绍的方式,组建志愿者团队,共有15名本地守护人志愿者坚持了下来。

“社区志愿者不好找,而且很多志愿者不知道怎么为老人服务。”云南社工小蔡说出了社区志愿者培养的难点。为此,项目为守护人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指南和多轮重复培训,简化了相关表格,并在表格上配上了形象的图标。守护人学会了根据每位老人的需求调研,量身定制包含生活照料、健康监测、精神慰藉等6项服务的个性化方案。

项目提供了专家和社工督导,从专业引领、质量把控、资源整合、团队建设方面发挥作用。项目还建立了"日常巡查+定期评估"的双重监督机制。每周社工都会随机抽查服务记录,通过电话连线回访老人;每月组织案例分析会,和守护人志愿者一起复盘典型服务案例。在云南,正是社工发现多位老人反映"志愿者来得太匆忙",及时调整了服务时长标准,确保每次探访不少于120分钟。

项目特别注重志愿者的情感支持和能力成长,定期组织分享会让大家倾诉心声。当年轻守护人小刘因老人不配合而沮丧时,云南社工阿梅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带着她重新走访,示范如何用当地方言、民间故事打开老人心扉。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出了一支既专业又充满温度的守护人队伍。

正是由于“志愿者-社工督导-项目中台”三级守护体系建设,在四川省盐源县,一位突发脑梗的独居老人得到了及时发现、送医救治。在老人个案持续康复过程中,守护人、社工、项目合力,解决老人就医难、康复难。“如果不是(守护人)老陈经常走访老人,恐怕老人早就不在了。”当地村民小组也知晓了这件事,并点赞。

从“单枪匹马”到“抱团互助”

“我什么都不会,表格都填不来,怎么办?”守护人阿比说出了社区志愿者的真实状况。项目创新推出了"抱团互助"机制,鼓励守护人两两组队,形成一对搭档,一起服务社区困难老人。遇到难以解决的特殊老人个案需求,守护人还共同制定方案、共同行动,这一举措不仅调动了社区互助的积极性,更让养老志愿服务实现了良性循环。

“老人就是应该我们照顾的,但我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依靠大家,和大家一起做。”守护人曲木也积极参与互助小组。在四川省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短短半年间就涌现出10多个互助小组,成功处理了20多人次困难老人特殊个案和紧急求助。

图片 1.png

守护人为困难老人进行健康监测

联动社会多方力量

“我服务的老人前不久在家摔到地上,躺在冬天冷冰冰的地板3个小时都没人知道”,云南社工阿梅每次说到这些故事都非常难过。因此,项目巧妙借助科技的力量,为70名困难老人配备了"跌倒预警仪器"设备,希望将守护人、社区和远方子女紧密联结,让困难老人居家安全和身体状况都能得到及时更新和跟踪。

此外,项目积极动员社会爱心力量,联合开展眼科公益检查和手术,捐赠助残用品、卫生清洁用品和过冬用品等,累计价值超过10万元,更有效地满足云南、四川两地困难老年人的迫切真实需求。“困难老年人的需求太多了,我们只能持续寻找不同的社会资源,一步步解决。”四川社工显凤感慨道。

老人守护成效初显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经过评估,项目服务前后老年人自我管理率跃升至六成,老人对守护人服务整体满意度达4.89分(满分5分),守护人的服务在老人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和满意;服务前后老人的开心程度平均提高了3.73分、感受到被关心的程度平均提高了3.66分、居家和个人卫生情况平均提高了3.41分。四川社工显凤说,现在老人们见到守护人就会露出笑容,都说"这些孩子比亲儿女还贴心"。

"守护人"项目的成功实践,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不依赖硬件投入的轻资产模式,以培育在地力量为核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精准化的服务设计,让帮扶真正做到了雪中送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确保了养老服务的长效运行。正如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所说,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社区落地"的模式,值得在更多地区推广。

如今,这抹温暖的"守护蓝"正在更多山区蔓延。公益力量的参与,用最朴实社区志愿者们的一次次服务,让"老有所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嵌入社区的一抹靓丽底色。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