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上海:以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服务“五个中心”建设

2024-09-27     人阅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落实落地,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展“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通过组织遴选一批优秀案例,深入总结上海以首创性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果,深入阐明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上海实践及其彰显的中国道理,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生动反映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切实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将这批优秀成果以专版形式陆续刊发。

上海支持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通过参与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活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社会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目前,本市共有社会组织1.73万家,总资产超700亿元,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上海民政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夯实基础、加强规范、提质增效,通过做好登记服务“小窗口”,搭好社会组织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舞台”,进而推进上海社会组织在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中彰显价值、展现作为,以高质量社会组织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动因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使命,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社会组织承担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职能,是上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参与推动“五个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社会组织1.73万家,总资产超700亿元。

上海民政部门在民政部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始终遵循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做好本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补好位”。随着全市高水平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重心也同步发生变化。近年来,上海民政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突破固有思维定式和工作范式,以实干担当更好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始终坚持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大局中彰显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价值作用;始终坚持高标准引领,把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这样一项传统业务打造成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精品业务。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民政部门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切实转变思路,科学布局、总体谋划,积极为社会组织参与“五个中心”建设创造条件,助力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主要做法

一是理念创新。改革发展、理念先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理念,把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重心,始终把培育扶持符合全市强化“四大功能”和“五个中心”建设需要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

首先,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原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是“守株待兔”,被动回应社会组织登记环节中的咨询和申请。为提升社会组织登记效率和效果,民政部门把“主动靠前服务”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结合起来,主动关心前来办事的群众或组织的各类需求,主动帮助解决各类主体在申请社会组织登记环节中的疑难问题。比如,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发起人大多是专注于学术研究科学家,对办理社会组织登记这样的行政事务却不擅长,我们就将服务送上门,主动解答各类问题。

其次,从“技术判断”到“价值判断”。社会组织登记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从国家到地方都有明确的政策条文。原先,社会组织登记更多考虑的是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更强调材料要件齐全、程序合规。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因此,现如今我们更多从是不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是有利于民生福祉改善的角度,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坚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比如,有企业申请成立无人机协会,而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无人机这个行业。但无人机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新产业,对上海这样的一座超大型城市来说,既要促进行业发展,也要加强低空飞行器管理。因此,民政部门紧跟行业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需要,会同相关部门分别登记成立了无人机产业协会和无人机安全管理协会,分别发挥促进产业发展和规范行业秩序的作用,帮助社会组织精准地找到发展定位。

二是制度创新。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更要突出系统观念。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加强系统集成,打破固守一隅、衔接不畅的现象,助力社会组织登记成立。

首先,以制度突破拓展发展空间。比如,在上海推进科创新中心建设中,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是一支重要主体。民政部门主动跨前一步,研究制定了《优化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登记管理服务的若干举措》,在放宽国有出资占比、支持办理免税资格、保障人才待遇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突破,极大便利了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登记成立。

其次,全力以赴突破裉节问题。比如,推动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关键也在于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在攻克关键技术和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时,需要由具有国际影响力、号召力的顶尖人才领衔,为解决目前关于外籍人才只能担任社会组织一般职务的规定限制,经向民政部争取支持,依托《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政策空间,允许上海试点外籍人才在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中担任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和行政负责人。如,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由著名数学家、美籍华人丘成桐先生担当理事长。

三是机制创新。民政部门不断强化与兄弟单位的外部协同、优化内部处室之间的工作协作,开通登记服务“绿色通道”,提供全流程服务指导。

首先,实现工作指导“最优解”。社会组织登记涉及所有业务领域和行业,特别是一些行业领域,在发起成立时往往都有特殊考量和需求,但并不一定符合社会组织登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市民政局不简单说“否”,而是及时了解申请人需求换位思考,围绕“如何办成”加强指导服务,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特殊情况及时与业务主管单位、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研究推进。

其次,打造政务服务“零距离”。通过不断提升登记服务质量,实现“从面对面窗口受理、到肩并肩沟通服务”;在材料申报阶段,实行“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和响应机制。如,部分新型研发机构有时双休日或夜间召开理事会,市民政局会同市科委等部门实时连线指导,答疑解惑。如果说“莫德纳速度”彰显了上海正在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快的行政效率、更优的政务服务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的决心,那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开辟“绿色通道”,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跑出了登记服务的“加速度”。

四是路径创新。民政部门坚持刀刃向内优化工作流程,聚焦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积极回应诉求和期盼,让社会组织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让数据多跑路、高协同、易使用。

首先,实现办事流程一件事。开展社会组织成立“一件事”全流程网办集成整合,在市政府办公厅的支持下,会同市公安、财政、人社、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以登记成立为中枢,实现登记成立和登记后刻制公章、银行开户、税务社保登记等“1+8”事项一口受理、一网通办,进一步减少线下跑动。市民政局自我加压,加快内部工作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成立审批工作均在材料递交的当日或次日办结,让更多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社会组织规范便捷地登记成立,受到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其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眼于更好推动社会组织自身高质量发展。制定《上海社会组织发展“十四五”规划》,稳步推进《上海市行业协会条例》立法,以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为契机开展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立法探索,出台《上海市异地商会登记管理办法》《上海市慈善组织认定和取消认定暂行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营造良好的登记管理工作制度环境。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监管,推动社会组织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等级评估,以评促建促发展,市级社会组织评估率已达到24%。持续开展品牌社会组织选树和品牌项目遴选,形成一批具有良好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标杆和典型。通过优化发展环境,为本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主要成效

一是新培育登记了一批符合“五个中心”建设需要的社会组织。通过近年来民政部门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方面的大力探索与积极推动,一批在前沿领域、关键领域、重点领域发挥作用的社会组织在沪上登记成立,并绽放异彩。

比如,围绕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方面,登记成立了一批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助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中,新登记成立的行业协会在推动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相继登记成立的资产管理协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等,通过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打造金融资源要素交易聚集地,服务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比如,围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登记成立了上海仲裁协会、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等商事调解仲裁社会组织,在推动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跨境调解工作机制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目前,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已和全球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商事调解机构建立联系,在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西班牙马德里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

比如,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登记成立了一批提供船舶工程服务、航运金融服务、海事法律服务的社会组织。如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中心等,不断增强航运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服务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2023年起,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亚太中心与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等9家国内外知名航运机构携手,支持浦东更有效地链接全球航运要素资源。

比如,围绕科创中心建设方面,一大批较有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而生,如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同建成全球首个跨尺度、多维度、集成化人体精密测量平台,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参与绘制了全球第一张高维度人类表型组全景导航图,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开发了目前国内唯一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公有链系统。目前全市科技类社会组织已达1100余家,在研发关键技术、引领科技创新、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积极助力全市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

二是支持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比如,社会组织助力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商会从参与建言资政、政策宣贯、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标准制定、行业自律、对外开放等方面找到服务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发力点。截至目前,本市行业协会商会共推动建立行业领域产业集群271个,参加行业领域国际组织33个,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和供需对接平台1484个,帮助招商引资落地项目4393个,达成意向金额473.3527亿元。2021年以来,全市162家社会团体共制定团体标准1057项,成为“上海标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社会组织积极参政议政。社会组织在对接、协调、服务政府和市场中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大力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在参与行业政策制定和行业制度研究的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管理制度提供意见建议。如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等浦东新区立法;市绿色建筑协会成为首批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为30余部法律草案制定征集意见建议400余条,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开展《布局以合成生物学为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增长点的研究》等调研,为本市制定相关合成生物产业政策提供政策依据。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参与制定《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推动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建设。

比如,社会组织为上海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作用。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共吸纳40多万人就业,并每年举办“筑梦公益”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系列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等优秀年轻人才加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技能大赛等,提升行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如,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机构集聚了一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密码学领域的顶尖华人科学家,打造数字技术基础研究的人才高地;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集聚科研人员近百名,专门引进一批标准化创新、数据管理、知识产权运营、成果转化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比如,社会组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治理体系。上海社会组织对外合作交流频繁,他们在商贸、航运类等方面,成为上海增进与国际联络和互动的重要平台,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参与国际治理体系,成为展现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方面。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搭建行业领军企业和国外专家对话平台,通过举办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参与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活动,拓展国际合作;信息家电行业协会搭建全球5G+8K超高清产业平台,推动国内外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与合作。

经验总结

一是要胸怀大局,展现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行政许可和管理,而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找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发力点。要勤思考、善谋划,对标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做好登记服务“小窗口”,搭好社会组织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舞台”,进而推进上海社会组织在参与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中彰显价值、展现作为。

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突破。社会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发布时间较早。近年来,民政部一直致力于现有法律法规的修订。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很多都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国际组织的落户、区域性(长三角一体化)社会组织的发展等,都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突破。尤其是一些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智能科学方面的社会组织,他们在发起成立时往往都有特殊考量和需求,如何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都需要我们及时与业务主管单位、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了解需求、换位思考、研究推进。

三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定位。在当前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一家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要依靠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民政怎么“搭好台”让社会组织“唱好戏”,站位要高一些,视野要宽一些:既要向上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重点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也要向下看,服务好基层单位,服务好社会组织,围绕“如何引导好、推动好”,加强统筹协调与政策供给,推动社会组织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发力方向;同时还要善于向内看,抓好登记管理能力建设,更好统筹社会组织发展和安全、存量和增量、整体和重点、秩序和活力;还要善于向外看,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

【专家观点】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

■ 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社会组织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活动主体,尤其在民主协商、社会治理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于各项国家重点战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作为上海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履行着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双重职责,对本市社会组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引导、规范和助推的作用。其经验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使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在社会组织管理中着力推动社会组织发挥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支持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等主体建设,使得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社会性科创机构先后成立,在关键技术研发和领军人才集聚等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不拘泥于传统行业分类,允许无人机产业协会等新兴产业行业协会登记注册,早早确立新兴行业的发展秩序规范,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兴行业提供平台基础。

二是搭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立体化网络,破除过往存在的机制障碍。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跳脱出过往将社会组织管理当作民政部门事务的传统视角,会同公安、财政、人社、税务等部门建立了涵盖社会组织登记全流程的“1+8”事项一口受理机制,降低社会组织在登记过程中面临的潜在负担,也使得与社会组织关系原本较为松散的其他职能部门被纳入社会组织管理整体架构当中,让它们熟悉社会组织,优化政社关系。

三是高度注重社会组织的对外交流作用,提升社会组织跨境影响力。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都有积极尝试。“引进来”层面,一批国际组织落户上海,如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中心这样的组织,有效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航运等相关领域的话语权,链接相关行业的要素资源;“走出去”层面,以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在海外广泛建立服务工作站,将业务拓展到不同国家,为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化解创造便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战略方向。引导社会组织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锚定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

来源:文汇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