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工作  /  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

上海市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21-12-29     人阅读


1227日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上海共有社会组织17287家,其中社会团体4301家、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12413家、基金会573家。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表示,要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比如上海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就有成立行业组织的需求,需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加以引导,“我们要紧跟上海这座城市所需要的行业发展、产业发展,当市场主体有这个需求,要成立相关社会组织时,我们可以进行相应匹配,并加以引导。”

据悉,上海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更加明显。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等中心工作。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8.31亿元,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2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对口助力西藏、青海、新疆等地乡村振兴,2021年市民政局、市合作交流办发布三批共计79个总金额达1845.43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均被社会组织认领。全市社会组织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吸纳大学生就业,动员社会力量捐赠达到18.77亿元。900家科技类社会组织通过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学研用融合等方式助力科创中心建设。行业协会商会以企业和市场为中心,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团体标准、维护会员权益、调解贸易纠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制定540项团体标准,有力提升行业竞争力。社会服务机构已成为养老、托育、健身、文化等领域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主体,为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发挥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整合社会资源,增进社区和谐共融、促进社区自治共治、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参与老旧公房加装电梯、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等,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十四五”时期,上海社会组织工作有六方面的重要任务:

一是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推动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等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力量配备、政策衔接、工作对接、信息共享,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配套完善法规政策,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完善登记管理操作性、指引性文件,推动建立更多领域、更多行业的社会组织活动指南和管理规范,强化政策协调配套、系统集成。

二是发挥社会组织优势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为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等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服务。加强长三角一市三省社会组织共建共享、联动联合。推动社会组织服务民生事业,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更好促进社会公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自治共治,搭建共商、共议、共决的民主协商平台。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将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源、专业能力、服务人员有序嵌入到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动员体系。

三是深化社会组织登记改革。健全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联合审核制度;推动完善社会组织清算注销制度,畅通社会组织注销登记渠道。拓展社会组织发展领域,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层级分布、区域分布、行业分布、类型分布;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占比;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吸引国际性社会组织落户上海。提升登记管理数字化水平,充分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实现社会组织全过程全周期动态管理。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深化社会组织人才建设,完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制度,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扩大培训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和使用,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推动社会组织财税政策优化落地,做好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和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工作。丰富社会组织支持载体,完善三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网络体系;大力推进慈善超市和社区基金会发展;推动各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纳入相关表彰奖励范围。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民主协商,健全社会组织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协商平台,畅通经常化、制度化的协商渠道。

五是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层级的社会组织,加强分类指导、分类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持续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规范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企业行为;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压实风险防范责任。深化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在自愿评估的基础上,加大引导力度,探索特定领域社会组织实施“应评尽评”。推动在政府转移职能、委托项目、购买服务、评选先进等方面运用评估结果。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推动社会组织全面建立监事会制度,全市建立包括律师、会计师在内的社会组织监事人选库。加强社会组织信用建设,健全社会组织信用评价体系。

六是提升社会组织执法水平。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在线索发现、证据移交、联合执法和通报整改等方面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清理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的打击力度。提高执法能力,规范社会组织执法程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