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人阅读
为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湖南省民政厅2016年印发了全面建设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文件,对此,长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着力创建了长沙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历经五年的精心浇灌,形成了“1+N+1”模式(即一个平台、N种服务、一套体系),为全县初创期和转型期的社会组织提供了各项关键性支持,着力提升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质量,现已发展成为三湘大地最具影响力的县域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之一。
长沙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由长沙县民政局举办,长沙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具体指导,湖南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托管运营,专注于长沙县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综合性服务基地。孵化基地设置五大功能,涵盖社会组织孵化、能力建设培训、公益创投全流程管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资源对接与交流等,基地旨在提升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以赋能为核心服务,助推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促进长沙县社会组织整体行业健康向上发展。
长沙县社会组织入户提供老人居家安全服务
孵化基地成立以来,在长沙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长沙县财政局支持下,长沙县民政局党组高度重视基地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围绕社会组织发展的人、财、物、组织化、舆论环境、民众基础等提供全方位支持,构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针对长沙县本土社会组织“增量”不足,“存量”较弱的困境,先后孵化初创期社会组织22家、培育转型期社会组织23家,为之提供针对性能力建设培训近百场,培育出一批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技法专业的优秀社会组织队伍,极大的填补了长沙县的公共服务空白。为保障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基地对公益创投支持的93个项目开展了全面的监测督导,累计开展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31次,提供“一对一”专项督导160次,解决社会组织个性化的难题,并配合民政局为12家社会组织进行了等级评估,在基地的各项服务铺开之后,全县150多家社会组织受益,共计服务公益同仁13000人次。凭借良好的社会效益,学习强国、光明日报、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纷纷给予专题报道。
一、项目意义
孵化基地作为长沙县民政局的有力抓手,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县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在构建社会和谐上发挥着重要力量。但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情况良莠不齐,发展存在各方面的不足,如部分组织存在自身定位认识不清、内部治理不够健全、业务开展能力不足、人才队伍有待加强等困局。尤其处于“襁褓期”的社会组织,更是需要全方位的陪伴与支持,县孵化基地采用“保姆式”陪伴服务,从基础设施配备、资金资源链接、能力建设培训、成长发展评估等方面,手把手帮助社会组织从实现“0”到“1”的突破,陪伴组织不断茁壮成长,继而实现从“1”到“10”的跃进,先后培育了一批规范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的社会组织,为长沙县社会建设领域输送了新生的蓬勃力量。
长沙县社会组织开展老党员学习教育服务
社会治理是多方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长沙县社会治理需要县政府和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孵化基地作为政府与社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承上启下,一方面协助政府实现职能转移,承接部分职能;同时,促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收集民情民意,全面把握政府需求、民众需求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路径,将各方主体有机的联系起来,居间调配,助力政府和社会组织有效沟通,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精准匹配,推动长沙县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为长沙县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绵薄之力。
二、主要做法
经过五年的实践与积淀,在长沙县民政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孵化基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组织培育方法,为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化服务,助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逐步形成适合本土发展的“长沙县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长沙县民政局党组考察孵化基地
(一)精准定位,搭建枢纽平台助力政府职能转移
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政府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发生着不断转移与变化。意味着需要有更多规范、科学、高效运作的专业社会组织来承接这部分职能。孵化基地结合长沙县本土社会组织发展实际,在多方支持指导下,秉持“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力量承办、专业团队管理、社会各界监督、社会组织受益”的原则,通过精准定位,构建了枢纽平台发展与培育社会组织的内涵和外延。孵化基地作为服务社会组织的主阵地,有效落实了部分民政业务工作,如协助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执行长沙县公益创投项目全流程监测评估工作、协助基层政权科开展社会组织绩效评价工作;孵化基地以政府的“好帮手”的清晰定位,发挥枢纽平台作用,协助民政工作的深化开展。
(二)业务指导,开展多元服务支持组织固本强基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长沙县社会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整体呈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状态,组织发展普遍后继乏力,很多组织在注册后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僵尸” 组织;为了形成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更进一步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健全制度,推动社会组织全面有序发展,县孵化基地通过多元服务相结合,支持社会组织固本强基,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孵化培育领进门。采用“3+7”模式,以“3 家孵化组织+7家培育组织”为核心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工作,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期和转型期社会组织,为其提供办公支持、能力提升、学习网络、资源拓展等多方面服务,带领入驻组织“进圈子”、“长能力”、“找资源”“谋发展”。二是专业培训提能力。采用“一主题,多递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学,运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专家、政府领导等开展培训与交流工作,注重以参与式培训的方式,保障培训的专业性和成效性。三是公益创投助巩固。协助县民政局开展公益创投工作,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活力,并实行全流程监测督导,及时掌握各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各项服务开展的实时进展,针对项目运作提出意见及建议,在项目实操中巩固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四是评估工作促发展。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绩效评估工作,通过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推动完善,以此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转化评估结果,共享实务经验,为长沙县的社会组织有效、合规开展服务,提供指引和参考。县孵化基地依托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展示阵地,链接了高校、基金会等多方资源为长沙县社会组织提供支持,贴心服务陪伴社会组织成长。
长沙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举办能力建设培训班
(三)因地制宜,创新服务体系探索基地运营模式
孵化基地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湖南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的专业团队来托管运营,秉承“政府搭台、社会运作、专业支持、组织受益”的原则,推动县域特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县孵化基地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创造性的构建了一套综合能力强、可复制推广的“回形针”服务体系,该体系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环形轨道“一条龙”服务。依据社会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为确保长沙县社会组织得到切实成长,在组织发展与项目运作方面“学得会,做的好”,县孵化基地铺设了一条“咨询—规划—监测—督导—评估—跟进”的环形轨道,为社会组织提供严进严出的“一条龙”服务,致力于帮助社会组织的全面成长,侧重组织化运作体系的孵化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提升、社会专业服务的高效开展。二是形式多变服务适用。孵化基地的服务模式就像回形针一样形式多变,根据不同的政策和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内容。如孵化培育板块,实现了“由量到质”的服务思路转变;能力建设培训板块,重心逐渐偏移至线上恒常培训;公益创投板块,增设多部门协同参与。县孵化基地通过及时更新迭代服务体系,以社会组织为核心不断完善调整服务,极大的帮助到社会组织发展。
三、服务成效
孵化基地实施五年来,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社会反响也不断增强,在培育组织规模、服务呈现效果、资源整合链接和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
一是“孵化基地”赋能增效成果突显,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水平提升。一方面,县孵化基地常年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含助理社工师、社工师)考前培训,助力长沙县社工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提高了长沙县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优化社工人才队伍结构,截止2019年,长沙县持证社工352人,其中社会工作师87人,助理社会工作师265人。另一方面,县孵化基地在赋能法服务体系下开展的各类培训、督导、评估服务,促进长沙县各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各组织在服务开展、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切实提升了社会服务的专业。
三是“孵化基地”桥梁纽带效应彰显,社区民生服务多方协同共建。在长沙县民政局党组的指导下,孵化基地全盘运作长沙县公益创投工作,在启动项目创投各个关键节点,对各社会组织的公益创投项目进行不定期的监测督导,开展中期、末期评估、日常辅导服务。五年来,共甄选出公益创投项目93个,促进90余家社会组织深入长沙县的16个乡镇,开展社区民生服务3060场,服务涵盖为老服务、助残服务、济困服务、青少年服务等多个公益领域,累计服务居民群众95700人次。并于2020年创新公益创投模式,由“一家操办”到“九部门联动”,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从“千人一面”到“量身定制”,配合长沙县民政局联动长沙县教育局、长沙县司法局、长沙县卫生健康局、长沙县禁毒办等9个项目需求方,充分促进社会组织的服务融入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体系中去,实现政社协作,同时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社区民生服务。
三是“孵化基地”纵向横向辐射面广,服务溢出效应覆盖较大区域。孵化基地经过5年的服务积累,影响力突显,服务涵盖整个长沙县,同时辐射至省内郴州、衡阳、娄底、湘潭、邵阳、娄底,省外鄂尔多斯、广州、佛山、江门等区域,吸引了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北省等地民政部门前来考察学习。近一年,基地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含公益创投动态、能力建设培训动态、基地工作动态、资源干货等方面的文章共计 279篇,阅读量为 128802 人次,分享 18504次,在行业内和社会公众中取得了强大的影响力。
四是“孵化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经验模式具有复制推广价值。任何事物复制推广的前提都是“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实践中,长沙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总结提炼出来了“一揽子”的标准化操作指引,最大程度上确保了“技术程序”不变形,“服务质量”不折扣。其操作标准可以归纳为“1+N”模式,包括平台管理操作手册、社会组织服务手册、基地管理督导体系等标准化的实务指引,针对孵化基地在资金支持、资源链接、能力建设、品牌推广、经验分享等方面,采取“我教你做,我陪你做,你做我看,你做我走”的模式,可以高效精准大规模的复制推广,让更多的县域社会组织受益。
建设运营长沙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需要的民生工程,体现的是协同共赢的基层治理格局,是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政府职能转移和民生事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展望“十四五”,长沙县民政局党组对孵化基地的发展方向做了明确规划,即“导、动、提、打、推、新”六字方针。长沙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志国表示,孵化基地作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要注重六个作用的发挥。一要发挥倡导和引导作用,在社会组织中形成示范效益;二要发挥推动和调动作用,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和动力;三要发挥提高和提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发展;四要发挥打造和打磨作用,打响长沙县社会组织品牌影响;五要发挥推介和推广作用,推动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参与度;六是要发挥推陈革新的作用,助力长沙县社会组织因地制宜,创优创特,致力于打造成湖南省乃至全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精品。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